置身古镇,穿行在幽静、深邃的青石街巷 感悟她那幽幽的神韵,
追寻她那远逝的倩影,那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,壮观的节孝牌楼,气势恢宏的烽火墙,
雕梁画栋的残垣断柱无不在诉说着古镇千年的沧桑与辉煌
灵官阁矗立在紫云宫正东,占地面积160平方米,高15米,是灵官菩萨做大法事的地方,象征降妖镇魔,守宫护殿,故称“灵官阁”,阁楼二层有一个长10米,宽5米的平台,闲时人们在此说书演戏,故又称“戏楼”。是古镇建筑精萃代表之佳作。
位于镇中心,座西向东,与灵官阁相遥,是一座石雕琉璃彩塑组合艺术结晶体,为白衣庵大庙的外山门,高二十余米。牌坊顶中心,手捧“圣旨"簾卷,左右各二侍臣,示意该宫为奉旨而建。两侧坊柱顶琉璃麒麟狮子。坊下三步石梯,便是石板大坝,左右一雄一雌石狮,相望朝天。其狮身与基座整体相连,高三米多。造型活泼,神态显威,称镇殿吉狮。
永延乾钱庄 北挨吴氏宗祠,建于清道光年间,座西向东,三开大门临街,四合院建筑,中心天井,屋脊龙座,檐下弧形封板,门、窗、墩均有雕花图案,三面片砖围墙,南墙垛脊爪角,颇具气势,现存完好。此处原为清诰授奉政大夫吴锟府第,大门楣匾“大夫第”。吴锟排行第六,人称六老爷,弃仕服贾,经商办实业,开吴记延陵氏“永延乾钱庄”(青花瓷片嵌字于围墙壁上)在成渝等地均有字号,银钱帐务往来,在川陕具有名气。
位于老街北,座西向东,建于清道光年间,古建筑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因宗祠中堂大门楣匾额由清诰授文正公曾国藩题书“樾荫堂”,市民称之为荫字祠堂。又有说因围墙方状形,旧时官印为方状形,市民又叫印字祠堂。“荫”与“印”读音相同,笔者认为,以荫字祠堂更切意
始建于明崇祯甲申年(1644年),由忠孝廉节墉墙、文昌宫大牌坊、奎星阁、陪阁与教舍、天开文运大礼堂、文昌帝君大殿组成,民国时期,文昌宫被作为公学堂,育人无数。墉墙上“忠、孝、廉、节、”四个大字,拓民族英雄岳飞手迹,遒劲有力,潇洒自如。它既是吴氏家风家训的核心体现,又是过去文昌宫办学的校训。现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。
清光绪七年(1881年),为旌表吴太母李老孺人奉旨修建。坊为石料琉璃组合建筑,上端中心琉璃蟠龙圣旨,天檐檐顶琉璃麒麟相望朝天。由当朝宰相文华阁大学士倭仁题序,兵部尚书、两江总督、甘陕总督、贵州巡抚、四川总督题词,辈分至尊,规格至高,实为罕见。旧时例规,文官到此方得落轿,武官则应下马,必行叩拜礼,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座落镇南,近白衣庵大庙南墙,建于北宋雍熙年间(984——987)。外山门为石牌坊向南,造型粗犷,年代久远,风化严重,图案字迹模糊。坊中大字‘‘万寿宫",横额“道貌南华"。四柱三开石拱门,石柱楹联二幅,石牌坊石梯中嵌蟠龙石座,是一道观。相传观内原供奉老子(李耳,字聃)庄子(庄周)等塑像,又称老庄观。清光绪甲申年(1 884)失火,观被焚毁,竞存观外山门石牌坊。